拆解德國教育推行STEM的成功
近來在香港教育界掀起熱論的題目當然是於中小學推行STEM,大眾意見好壞參半。STEM 代表 Science、Technology 、Engineering 和 Mathematics,於中小學階段推廣STEM,主要是吸引年青人積極投身創新研發的行列。要成功在香港推動STEM, 其實單單在教育上着手並不足夠,今次透過參考德國推行STEM文化的成功去了解香港需要哪些教育、社會及工商業上的配套。
在德國,STEM又被稱為 MINT [Mathematik,Informatik,Naturwissenschaft und Technik]。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2017 的統計,德國修讀歸類於第三產業或服務業的一年級大學生中有40% 選擇STEM領域的科目。這數子明顯高於經合組織的平均值27%,韓國的 31%,英國的 29% 及日本的21%。
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、就業機會與教育一直有着相輔相成的影響。德國除了工業與製造業發達,更是一個創新中心,來自不同領域的德國公司在最前沿的技術領域開展業務,令該國對創新科技與技術的追求及需求不斷增加。加上近年大力推動工業4.0 及研發綠色能源,以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,使就業機會激增。這對教育部門產生了積極影響,從而創造了對特定職業課程的需求,尤其對STEM教育的需求。德國大學提供自然科學和數學領域的數千個學位課程中,有數以百計的課程以英語授課,因此對國際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。
德國現時有數千個與STEM有關聯的就業機會,但由於缺乏合格的申請人,許多就業機會仍然空缺,這是目前該國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。不只是研究機構正在尋找合格的新員工,工商界也發現越來越難以獲得具有STEM學位的畢業生。德國的公司都在努力尋找技術工人,同時花費資源培訓新員工,以彌補STEM專業人員的短缺。現在大多數德國公司都對外國人開放就業機會,德國公司很樂意僱用在德國接受培訓的專業人員。STEM的合格專業人員不僅在德國,而且在全世界都有需求。
回顧香港一直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尊注於高度服務業,製造業更於八十年代式微。近二十年香港學生都以BAFS科目為主,這相信是跟香港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轉變有關。政府長期重地產金融、輕創科研發是不爭的事實。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誘因和途徑投身前景不明科研行業。香港工業上並無就業配套去推動學生投身 STEM。要令香港學生從BAFS 轉投STEM,香港需要工業改革。